🇺🇸 美国:斯穆特-霍利关税法(Smoot-Hawley Tariff Act, 1930)
诱发原因:
- 1929年经济大萧条初期,为了保护美国农业与制造业免受外国竞争冲击。
政策内容:
- 大幅提高超过 20,000 种进口商品的关税,创历史最高水平。
结果:
- 多国报复性提高对美关税(如加拿大、法国等),引发贸易战;
- 全球贸易萎缩约 60%,加剧了全球经济大萧条;
- 被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是“保护主义的灾难性典范”。
🇩🇪 德国:俾斯麦关税政策(1879 年开始)
诱发原因:
- 德国农业受低价进口谷物冲击;工业希望保护国内市场。
政策内容:
- 引入“保护性关税”(Protective Tariffs),特别是针对谷物和工业品;
- 意图保护德意志帝国农业贵族(容克)和新兴工业资本家。
结果:
- 短期内稳定了农业;
- 长期看,推动德国经济走向国家资本主义、强化军工;
- 为日后的帝国主义和战争工业打下基础。
🇬🇧 英国:谷物法(Corn Laws, 1815–1846)
诱发原因:
- 拿破仑战争后,英国地主担心廉价进口谷物压低国内价格;
政策内容:
- 严格限制谷物进口,提高关税;
结果:
- 导致粮食价格高企,工人和城市贫困人口生活艰难;
- 工商业阶层强烈反对,引发“反谷物法联盟”运动;
- 最终在 1846 年被废除,开启自由贸易时代。
🇯🇵 日本:战后初期重建阶段(1950s–1970s)
诱发原因:
- 战后经济极度落后,希望保护本国刚起步的产业;
政策内容:
- 实施高额关税、进口配额;
- 以“产业政策”为导向,限制外国竞争;
结果:
- 支持了家电、汽车、钢铁等行业的快速崛起;
- 到 1980 年代成为全球制造强国;
- 不过后期面临美欧贸易报复、失去国际竞争压力,部分产业老化。
🇧🇷 巴西:进口替代工业化(ISI, 1930s–1980s)
诱发原因:
- 摆脱对工业品进口依赖,实现本国工业化。
政策内容:
- 高关税和进口限制;
- 国家投资本土重工业。
结果:
- 初期推动了工业化;
- 但长期依赖保护,缺乏技术创新,效率低下;
- 80年代陷入“滞胀”,经济危机频发。
🧠 总结:高关税政策的通用逻辑
优势 | 风险 |
---|---|
保护新兴产业 | 引发报复性关税、贸易战 |
稳定就业、收入 | 增加国内物价、降低效率 |
鼓励本地生产 | 抑制竞争力、技术落后 |
高关税政策通常出现在战后、经济危机或工业化初期,用于短期保护本国产业,但若长期依赖,往往弊大于利。
关注我获取更多资讯

📢 公众号

💬 个人号